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城”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浏览:

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城”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正式公布,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城市样板蓝图跃然呈现,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即将启动。 “雄安模式”万众瞩目,“雄安规划”亮点纷呈:

    亮点之一:“组团式”格局。《雄安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的组团式城乡空间结构,布局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形成“北城、中苑、南淀”格局。“北城”集中布局5个城市组团;“中苑”恢复历史上的大溵古淀,塑造生态苑囿;“南淀”为临淀区域,严控开发建设,塑造白洋淀滨水岸线。雄县、容城、安新县城和寨里、昝岗,作为5个外围组团,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城市发展富有弹性。

    亮点之二:鲜明“中国面孔”。《雄安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特点,在新区特定范围规划建设高层建筑,集中承载中央商务、金融、企业总部等功能。 雄安新区将是“中国面孔”,规划建设将集中展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

    亮点之三: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雄安规划纲要》提出,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雄安规划纲要》,新区将搭建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教育基础设施,构建国际一流创新服务体系,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 

亮点之四:生态典范城市:城市就是园林,建设大型郊野生态公园、大型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让居民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新区规划森林覆盖率达40%。起步区规划绿化覆盖率达到50%; 环绕白洋淀、起步区和整个新区,将建设环状林带;主要河流和干道两侧,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9片大型森林斑块。 未来雄安,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亮点之五:以人民为中心。 《雄安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新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和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步行5分钟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送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解决,便利店、卫生服务站、小型健身场所等步行5分钟就能达到。 

    亮点之六:交通“快慢结合”。《雄安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立连接雄安新区与京津及周边其他城市、北京新机场之间的轨道交通网络,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交通体系。“站城一体”,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开发。快则乘坐高铁半小时抵达北京和天津,20分钟直达北京新机场;“公交+自行车+步行”将是城内主流出行模式 。依托“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开车1小时可到北京、天津,90分钟到石家庄。

    亮点之七:数字孪生的城市《雄安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雄安新区将成为一座“聪明城市”,城市管理具有智能化特征。按照规划纲要,新区感知设施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构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利用云计算等技术,管理者可利用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对城市全局实时分析,实现公共资源管理智能化,建设绿色智慧新城 。

    亮点之八:绿色低碳《雄安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绿色、智能、创新要求,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使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标准进行城市建设,营造优质绿色市政环境。 新区将建设海绵城市和多级网络衔接的市政综合管廊系统,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确定用水总量和效率红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积极稳妥推广装配式、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方式。

    亮点之九:留住乡愁。《雄安规划纲要》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新区规划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古树、古牌坊等将有机嵌入公园、绿地等,使城市与历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深刻构筑富有雄安特色的城市印记。 雄安新区将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古迹、历史古城、传统村镇,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亮点之十:建设“安全雄安”《雄安规划纲要》提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雄安。《雄安规划纲要》在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体系、水安全、抗震能力、能源供应安全等方面作出周密部署。将构建完整的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体系,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处置、危机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确保千年大计万无一失。起步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为50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