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浏览:

 

 

    山海关区隶属于秦皇岛市,位于华北与东北的交界处。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始称山海关,山海关遂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

    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山海关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北依燕山,东傍渤海,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时,这里是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隘;战时则是兵家必争之地。前人曾以“两面三刀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其险要。把它比作燕京(北京)、盛京(沈阳)之间的“锁钥”,是恰如其分的。  山海关之所以称为“天下第一关”,乃言其地势险要,修筑精巧,作用重大。

    在元朝时,山海关一带属辽阳行省大宁路瑞州辖境,紧连畿辅重地——中书省永平路境,地近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明朝建立后,这一带及其邻近地区历经改朝换代的惨烈战火的洗劫,荒野千里、人烟稀少,为元朝的残余势力侵扰的首当其冲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心在永平府境内重修长城,增设关口驻防。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在这里设山海卫,徐达见这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次年十二月筑起了山海卫城。卫叫山海卫,关叫山海关,因它位于山海之间。山海关城是一座土筑砖包的雄伟关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长4公里,呈正方形。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有四门:东门面向关外,叫镇东门;西门对关内,叫迎恩门;南门面海,称望洋门;北门临北疆,称威远门。在四个城门中,气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镇东门,门上有箭楼,门外有瓮城,明代书法家肖显所书的“天下第一关”巨匾就高悬在箭楼檐下,这五个字每字高达1.6米,笔力顿挫凝重,雄劲浑厚.匾额的艺术风格与关山险隘的建筑格局十分谐调,使整个城楼显得更加奇特俊秀。城南、城北还分别筑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驻兵防守和储备粮草。为防卫的需要,城东关外还筑有众多的城堡和星罗棋布的敌台、烽火台,这样就形成了以长城为骨干,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古代城防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以上这些建筑,好象众星拱月般地拱卫着主建筑山海关关城,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起着长城东首要害重镇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才能。

 

 

    登上山海关城楼北望,万山重叠,万里长城如一条昂首的巨龙跃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异常壮观。往南看,乃是波澜壮阔的渤海,长城从山海关直逼海中。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那这些伸入海里的建筑就恰似龙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们把它称为“老龙头”。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临海高地上,自身形成半岛伸入渤海之中。这座呷角高地,海拔25米,依山傍海,长城耸峙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构 成了老龙头这座名副其实的海陆军事要塞。老龙头是明代长城的东部起点,万里长城从这里入海,也是从这里开始。一登上老龙头,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可以饱览这独有的海上长城雄姿;纵目澄海楼,又能欣赏“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栏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壮丽景象。今天到龙头,仍可看到长城常受海涛重击,木材石料难以长久保持坚固,工匠们便用铁锅固沙打基础,上面再砌砖石。现在老龙头及其附近的城墙已经修复,它地势高峻,海天开阔,树木繁茂,空气清凉湿润,是登高望海的理想场所。  
  在山海关附近,还有根据历史传说修建的孟姜女庙。据传说,孟姜女跨过万水千山为丈夫送寒衣,当来到修长城的工地时,听说丈夫已经累死,顿时悲痛欲绝,一连三天三夜,将一段长城哭倒。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姜女庙)。孟姜女庙坐落在山海关城东凤凰山顶上,庙内现有山门、前殿、后殿和振衣亭四座建筑。

 

 

    从孟姜女庙向东南沧海中眺望,有一组暴露出海面的奇形礁石,其中有一块类似人形的巨大礁石耸立在波海中,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姜女坟”。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帝王,像统一中国的秦始皇赢政,汉朝武帝刘撤,魏武帝曹操,唐朝太宗李世民,都有曾到过碣石这个地方,留下了著名的遗迹和诗篇。1986年,在山海关外15公里处濒临渤海的绥中县万家乡发现了六处秦汉大型宫殿遗址群。无独有偶,在山海关西南北戴河区横山南边也发现了一组大型建筑的遗址。据考察推断,这两面三山处遗址很可能是秦始皇东巡时的行宫。过去传说秦皇岛是由秦始皇亲临这个地方而得名,如今有了确凿的依据,然而碣石在哪里?过去一直众说纷纭。秦始皇行宫遗址的发现,“东临碣石”千古之迷被揭开。位于海中的姜女坟礁石距绥中县秦代行宫遗址旁的海岸线仅四百米。据考古学家考证,“姜女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碣石”。这一发现,使山海关胜境更增魅力。 

    自明、清开始,便有中原地区的大量流民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移民入籍至山海关。那些东音西曲、南腔北调的群众性文化,也得以“安家落户”,溶于“土著”文化之中。在长期以来的流民大潮中,对山海关影响比较大的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闯关东”大迁移。这种流民活动历经约300年,闯关东的总人数仅山东人就达到2000万左右,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特有的战略位置,使这座古城在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战争。时至今日,当你走进那布满弹孔的斑驳城墙,仿佛依然能够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将士的呐喊。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多少年来,每当人们提起发生在明清两代间的那场战争,都会引发对吴三桂的是是非非做一番评判。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自成的大顺军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以及多尔衮率领的满清大军,在石河附近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是日,大风扬沙蔽天,咫尺莫辩。”战争之惨烈,据史书记载:石河一带尸体充斥田野之间,河水尽红,大顺军部分人马退至海口,海水涨潮,兵卒纷纷投海,淹死者不计其数。1933年1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入侵山海关的“榆关事变”,我守军东北第九旅旅长何柱国下令还击,全军将士浴血奋战,直至弹尽粮绝终因寡不敌众山海关失陷。至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仍有2600多名敌伪军困聚在山海关城,我解放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两个团的部队于8月30日上午在由绥中开来的一只苏联炮兵小分队的配合下攻进山海关。至此,沦陷于日寇铁蹄下12年之久的山海关获得解放。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主动挑起内战。1945年10月2日,美军第三师海军陆战队在秦皇岛港登陆,11日以后又有大量国民党军登陆,向解放区发起进攻,守卫在山海关的解放军沉着应战,展开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山海关保卫战。我军以1万对敌军7万之众,激战持续22天,创造了光辉的战斗业绩,这次战役打击了国民党的气焰,打乱了敌人的进攻计划,为我军完成进军东北、争取东北解放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解放后,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以及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分别在山海关城东和西南,修建了榆关抗战纪念碑和山海关烈士陵园,每逢清明,人们纷纷前来瞻仰凭吊,缅怀烈士、寄托哀思的同时,更增添了对如今和平年代的珍惜。

    长期以来,山海关的旅游事业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85年山海关被列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 1987年 “万里长城—山海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2000年被国家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2000年全国首批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1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2年长寿山、角山、燕塞湖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九五”以来,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孟姜女庙、长寿山、角山、长城博物馆、燕塞湖、山海关欢乐海洋公园等景区年均接待中外游客近二百万人次,创造旅游社会总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以上,旅游业已成为山海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型支柱产业。今天的山海关,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一段崭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