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用志愿服务谱写青春之歌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浏览: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食堂前。

  许多学生围在这里,有的手里紧紧攥着几张零钱,有的怀里满满捧着几本旧书,还有的包里装着几支全新的钢笔。他们郑重地将带来的零钱和书本交给现场负责收纳的人员,在记录簿上留下他们的名字。这些善款和书本都将被赠予我市周边的贫困小学,送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手里。

  作为我市的本科高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志愿服务,提倡从实践出发,用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为承德的建设贡献大学生的青春力量。近日,该校党委下发文件,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校——院——系——班的四级组织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时提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调好盐味”,更好地践行志愿服务,该校团委提出了“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

  “志愿捐赠活动在我们学校并不罕见,为他人贡献绵薄之力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在参加捐赠活动的那个上午,阳光照在该校学生张雪婷的脸上,她的笑容格外明媚。

  服务山区,一支笔书写未来

  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引领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近几年,由该校团委发起,青年志愿者总会承办的关爱贫困儿童——“小太阳”志愿服务行动分别在隆化县郭家屯小庙子村小学和漠河沟中心小学开展。

  “小太阳”志愿服务行动主要内容包括“五个一”:一支笔、一本书、一元钱、义卖一份报纸和上好一堂课。通过全校学生的善意相助,“小太阳”共筹措资金33000 余元;筹得笔15000 余支,保证了数百名小学生小学期间所有用笔;募捐和购买书籍12000 余册,建立了3 个“小太阳”图书馆。

  正是因为“小太阳”,才有了文章开头的募捐活动。此次活动收获颇丰,不仅使贫困的孩子受到了捐助,参与筹办的师院学生们也收获不小。

  一名在现场捐献了很多书本和纸笔的同学说:“这些书本有些已经看过,有些自己不太喜欢,大多数时间是用不到的。如果不是有这样的捐赠活动,很可能最后会浪费掉。通过这样的活动,清理自己杂余的同时还可以尽一份力量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真的很有意义。希望有更多青年志愿者可以加入到这次活动中来。”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力涛表示,今后,校团委将力争把“小太阳”行动覆盖到我市更多县区,用“小太阳”的温暖照亮更多山区贫困儿童的明天。

  服务社区,一首歌温暖人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大学生年轻的歌声在学校周边的老年公寓里频频响起,久违的笑容不知不觉又爬上孤寡老人满是沧桑的眼角眉梢。

  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该校学生会志愿者多次前往周边老年公寓开展不同主题的敬老活动。他们与社区孤寡老人面对面,聆听老人的心声。

  每次到达公寓后,同学们都会将带来的水果和营养品分发给居住在那里的老人,并耐心地与老人们交流畅谈。同学们还陪伴老人一起晒被子、缝手套,给老人们包饺子。

  学院曲艺社的同学们特意为老人编排了相声、小品等节目。歌曲《感恩的心》则成了表演的保留节目,全体志愿者共同演唱,老人们则静静地聆听着这优美的旋律。老人们说,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看着孩子们生动的表演,心里也暖暖的。

  “我们希望通过学生们的行动,唤起更多的人去关爱老人,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铁告诉记者,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是传统美德的传承,同时也展现了师院学子的人文

  情怀,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服务校园,一道赛题传递文化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之一的“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率先启动。该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承担了国家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这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市文物局、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共同承办的一次重要活动。活动包括文化遗产主题讲座、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文博动手体验类活动等吸引青少年广泛参与的趣味内容。

  活动与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相契合,创新出了多样的形式,拉近了文化遗产与青少年的距离,更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志愿者们的距离。

  活动涉及到的主题讲座、知识竞赛、动手体验等活动均由志愿者们自主策划实施。在精心策划活动细节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文化遗产进校园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精神收获。

  一名志愿者感叹:“以前距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太远,现在亲身感受、近距离接触,越来越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更懂得珍惜保护这些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作为‘非遗’志愿者,我们感到十分骄傲!”

  该校的志愿者们还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校园迷马赛、校运会等历次重大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参与接待各级领导视察的礼仪服务,确保了各项活动和工作的圆满成功。

  服务城市,志愿服务点亮青春名片

  2016年10月15日,承德国际马拉松比赛鸣枪起跑。作为赛事路程终点站周边的高校,该校的学生们“承包”起了承德国际马拉松比赛所有的志愿服务。

  身着统一服装的“小太阳”志愿者们穿梭于赛场之中,或是向经过终点的参赛者递去毛巾,或是不厌其烦地解答运动员们各种各样的问题。终点线的志愿者们为运动员们送去最后的呐喊,小食品组的志愿者们将准备好的补给品送到运动员手中。

  朝气蓬勃的志愿者们用饱满的热情与高品质的服务演绎着青春的活力,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据悉,该校的同学们承担了2015、2016两届承德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全部志愿服务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锻炼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受到了市政府通报表彰。

  除了志愿服务承德国际马拉松赛事之外,该校还承担了承德中美国际旅游年、国际冰雪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河北省民族民俗文化节、颁金节等一系列国际、国家、省级大型赛会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青春名片。

  通过一系列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同学们在进行社会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对我市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城市建设志愿服务也在精神层面上对同学们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近几年不懈怠地志愿服务,该校收获了诸多荣誉:河北省首批100 家“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河北省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青年志愿服务20 周年“金杯组织奖”……“小太阳”志愿者服务队也荣获了河北省第五届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和第五届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的荣誉。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接触社会,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直是该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学校将逐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扩大志愿服务规模,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该校将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组织学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参加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凸显项目本质属性,做出示范效应,重点打造5支志愿服务品牌,最终创建“青年志愿者之校”。

  “思政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重视实效性的同时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大学生在‘咸淡适宜、味美可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营养、受益终身。”张力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