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河北 为了老年人 我们在行动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浏览:

   

基金会新闻发布会

 

 

    河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现有1,003.5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4%,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老年家庭空巢化的都是现在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晚年幸福,是党、政府和全社会所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近年来,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积极发展老龄慈善事业,在助推老年事业很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探索。

 

端午节到敬老院慰问

 

领导们亲切问问高龄慈母

 

    养老服务项目化——“助老惠老工程”

    开展助老、惠老服务项目化,是近年来基金会开展为老服务的特色工作之一。领导每年深入镇、村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对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开展急难帮扶等项目,成了基金会的常规项目。2013年,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募集善款713850元和价值230514.4元的物品,慰问了藁城敬老院、桥西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定南楼敬老院、长安区老年公寓、瑞祥老年公寓、桥东区爱心老年公寓等19家敬老院和养老服务中心等老年机构,送去了价值18.94万元的米、面、油和必备生活品。开展的“暖冬行动”和助老工程为全省1500多户困难老人家庭赠送了150多万元的救助金;承接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并筹集与之配套资金,为1万多位老年人发放急救包,为300名残疾老年人配发轮椅和助行器;组织千名志愿者为1000多家老年人家庭开展助老服务,仅此一项,又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还资助了50多家民办养老机构款物共计100多万。

    实施项目化助老惠老,基金会还注意人文关怀,把敬老爱老放在突出位置。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百岁老人逐年增多,但在家庭养老中,一些家庭照料老人普遍缺乏周到的护理。基金会积极启动集业务培训和对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照料于一体的“爱心护理工程”。为争取资金,更好地开展助老工作,根据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的要求,基金会申请了“帮助特困老人脱困”示范项目,确定在石家庄市井陉县和秦皇岛市抚宁县实施该项目。

    老年慈善事业不能仅仅停留在送米、送面、送油、送慰问金这些基本功上,基金会关注老年人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将助老、敬老的理念向全社会传播——成功承办了第二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组织了全省老年人迎重阳文艺汇演、首届全省老干部“颂党恩、学党史、跟党走”党史知识电视大赛、首届老年人维权知识竞赛、全省第一届第二届亲情敬老歌曲电视大奖赛等。他们在全省开展了“幸福晚年”有奖征文竞赛并结集出版,向全省老年人赠送了《老年人维权手册》、《老年人防骗避险手册》6万余册;他们在全省各地为老年人演出300多场次,并向210个老年艺术团体赠送音响设备……

 

领取到板蓝根的老人们

 

母亲节慰问

省领导和企业代表共同启动“关爱贫困、残疾老人,公益募捐”活动

 

慰问邢台高龄慈爱母亲

 

我帮老人去圆梦

 

    养老服务新思维——“关爱高龄慈爱母亲”  

    张小仅,84岁,两个智障儿子的妈妈,她患有关节炎,白内障导致一只眼睛几近失明,除了政府的救济,她靠拾荒挣来的一张张零币度日,但是61年来,她用残破的伞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我活一天,他们就享一天的福。”

    赵淑满,78岁,因患病一侧胳膊行动不便,但是她已照顾植物人儿子18年……

    在基层走访慰问中,他们发现了这样一群特殊的老年人——高龄慈爱的母亲。她们年事已高,却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女,而她们的儿女,也已步入老年行列。

    正如基金会理事长孙鸣改所言,他们处境艰难,却不愿意给社会和国家增加负担,她们是伟大的慈爱母亲。这些老人最大的92岁,平均年龄71岁,时间最长的已照顾子女长达61年。因此,基金会积极展开行动。

    2013年4月12日,由省文明办、省老龄办、省老年事业促进会、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新闻媒体举办的“征集和关爱高龄慈爱母亲公益活动启动暨新闻发布会”和“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省会冀民宾馆成功举办。同年8月21日,在正定举办关爱高龄慈爱母亲启动仪式,该活动现已征集159名高龄慈母,已救助17人。目前此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已救助保定市179名和邢台市的180名困难母亲,每位母亲领取到1000元救助金,700元的物资和300元十年的意外伤害保险。每逢节日,母亲节、端午节、重阳节、父亲节,敬老院、居委会、贫困老人家里就会有基金会送去的温暖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此项活动目前已被列为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并得到政府配套资金支持。

 

炎炎夏日 助老送清凉活动

 

保定179名高龄慈母得到救助

 

    养老服务新路子——“集中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和机构养老相对应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的养老模式改革。19世纪,英国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集中供养和照料无人照顾的老人。但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政府难以承受数目庞大的养老福利支出,20世纪50年代其开始探讨多元福利模式,大力倡导自助、互助为主的社区照顾。当前,居家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模式。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以前,社区无疑是辅助居家养老的重要载体。

    基金会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提出的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优势的“集中居家养老模式”。这一课题旨在融合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养老的优势,实践集中居家养老模式,有利于实现老年需求的规模化和为老服务的集约和集优化,有利于老龄产业的形成、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有利于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和社会为老服务的效能。是对传统单一的分散居家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有益于老年人多元化多样性地选择养老方式,全部业主和产权均属老年人的集中养老方式更有益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为保证社区入住的公正性,他们成立了督查组,严格老人家居等入住条件。这一课题,得到了全国老龄委的首肯,并已在石家庄新华区动工建设占地40多亩的“集中居家养老示范社区”。

    基金会提出的《“集中居家养老保障性住宅社区”计划》,被全国老龄办评为2012年度全国老龄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兴建的具有集中居家养老性质的“河北省老年人服务中心”(占地48亩)已经开工建设。他们还将在石家庄开发区试点建设旨在充实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展示老年人才能以养老为目的的老年寄宿学校,在邯郸为失独老人建连心家园。省老年事业服务中心已建设到10多层,年底项目主体竣工。拟建的老年寄宿制学校已批准用地100亩,关于筹建邯郸汉霸庄失独老人养老院项目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为了老年事业,我们一直走在大路上,永不止步,向前、向前、向前!